分類目錄

分類: 人事經營

中國人“Trade式思維”和日本人“Industry式思維”的碰撞

在判斷某一事物的時候,中國人習慣從生意人的角度(Trade式思維)作判斷,而日本人則多從生產者的角度(Industry式思維)作判斷。當然也有例外,並非一概如此,但是整體而言,確有這種傾向。縱觀日本企業或日本人在中國感到的彆扭和困惑,這種差別往往是導致日中之間溝通不能順暢的原因。
那麼什麼是“Trade式思維”和“Industry式思維”呢?

“Trade”的語義為交易和貿易,其基本意思是將錢、物和服務從低價位轉向高價位,從中賺取差價的做法,即通過價值的“轉移”而獲取收益。商業、金融業和貿易行業等的行為就是這種做法的典型,這就是所謂的“做買賣”。
而Industry則一般意指“產業”和“製造業”,其基本意思是“創造”出原來沒有的價值,或者是指通過持久不斷的改善而使原來的價值“增值”。當然,製造業本身也要賣自己製造的產品,就此而言可以說是“Trade”,雖然這兩者密不可分,但在想法和實行上有相當大的不同之處。

“到東京去能賺多少錢?”

打個比方,有個上海按摩師,他現在幹一小時能賺100元,如果他想再多賺些錢,該怎麼做呢。如果他是老闆,當然可以多僱幾個按摩師,爭取更多的顧客。但如果他是單幹的話,他每天能招徠的顧客人數就很有限,大概頂多只有10來名吧。如果想再增加些營業額,那就只能提高每小時的單價了。
那麼日本人會怎麼做呢?大多數的日本人可能會考慮設法通過提高服務質量,收取較高的費用。他們會研究改善按摩手法,設法讓顧客感覺更舒服些,緩解其酸痛,消除其疲勞,提高待客技巧,調整店堂內的環境佈置……等等。由此把原來一小時服務的收費從100元提高至120元或150元不等。因為存在著競爭,所以得努力多花些功夫。這在日本社會是常識性的想法,正是這種想法催生了“Industry式思維”。
但是中國人則不這麼想,他們會另外想法子找個賺錢更多的地方,比如找個同行競爭少,或是在鬧市口營業的,單價行情高於100元的地方,繼續像原來那樣為客人服務。甚至會設想到海外去賺大錢,例如到東京去,那裡每小時大概會超過200元吧。這裡只是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比喻作了說明,但“Trade式思維”的想法就是這麼回事。
當然,並不是每個中國人都會這麼想的,不同的人會有各種不同的想法。但是在中國,確實存在著有這種強烈傾向的人。大多數人都會很自然地這麼想問題:與其墨守舊地下功夫,拼命努力地增加自己的收入,倒不如細察行情,人往高處走,找個賣價更高的地方“出售”自己!中國人習慣於這樣思考。

不考慮精心經營

“中國人跳槽真快”。在中國的日資企業內常常有這樣的煩惱。甚至有閒言碎語說中國人“不忠誠”、“不知感恩”。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其實還是在於“Trade式思維”和“Industry式思維”的不同。按中國人的想法,他們將自己視為商品,如何將自己賣個好價錢是他們“Trade式思維”的出發點。學校畢業後剛進企業工作的小青年,最初因為尚未能在市場上找到好買家,所以只要價格(工資收入)還可以,就還肯學習、工作上也努力。但是當自認為有了一定資本以後就會馬上回頭到市場上去看行情,兜售(Trade)自己了。這是一種極其自然的想法。
做老闆的也與此類似。按“Industry式思維”,經營者認為,在某領域內長期經營,提高自己的專長,創造出其它同行無法達到的價值,這是很有意義的。他們希望通過長年累月地積累經驗,提高解決問題和應對各種複雜局面的能力,穩定地向社會提供盡可能價廉的高品質產品和服務。日本有很多經歷了100年、200年,甚至更長年代的企業,這都是經營者“Industry式思維”的結果。據報導,日本企業創業歷史在100年以上的有兩萬六千家,創業歷史超過200年的有一千兩百家。這數量大概可算是世界第一了吧。然而中國老闆的想法是視企業經營為“Trade”的,就像前面說的小青年那樣。有不少小型企業的老闆,當公司尚未建立任何價值的時候,他會千方百計地節省開支,拼命工作到深夜。但是當事業有了點兒起色,產生了一些價值以後,他腦袋裡“Trade式思維”的想法就開始冒頭了。
比方説,某小老闆夫妻開了一家小有成就的拉麵店,不久又開了分店。在中國的大城市裡,到處都有拉麵店,競爭相當激烈。當他估計行情快要不行了的時候,就會趕緊脫手賣掉店鋪,轉向來錢更快的其它生意,哪怕是入不諳門道的陌生行業、去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地方也不會猶豫。他不會考慮怎麼精心經營,做味道更好的麵條,在競爭中取勝。這就是生意人想法的“Trade式思維”。

對“公司理念”反應平淡的中國員工

 有一家日本相當有名的企業在中國開了一家日資企業,該日資企業的總經理到中國任職已經一年半了,業績還算過得去,但是與公司內幹部和職員的關係相處得併不好。兩年前,日本總公司的社長換人,這位總經理受新任社長的委派,帶著執行經營改革的使命到中國赴任。到任後,總經理宣明了公司追求的經營理念、說明了實現後的意義、指明了具體的實現目標,並且在人事制度上也作了新的安排。完了以後他帶頭高呼“大家一起努力干吧”,可是底下中國員工的反應卻出乎意料地平靜。
據總經理說,“在與幹部談起公司的經營理念時,人人都表示’很感動。完全贊成。一起幹’,可是不到一年半載,卻紛紛辭職不干了。人心叵測呀”。遠道來到中國,經過一番努力,本以為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志”了,可是不久,“同志們”卻若無其事似地笑臉告辭了,這位總經理也真夠慘的。
當然,公司內部會有各種特殊情況,但是像這種情況的出現,其原因在於對本質問題理解的差異。如果不搞清楚這種“差異”,然後再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行動,想要在中國生活下去是很艱難的。
日本的經營管理人員,特別是出自大企業組織的經營管理人員都持有這樣一種強烈的信念,即對一個人來說,公司理念呀、社會意義啦、“人為什麼活著”等都是“應該”知道,並且為此而努力的重要事情。企業賺得的錢是為顧客提供服務、為社會作貢獻的回報。他們到中國赴任後熱情地向中國員工宣講自己的目標。正因為如此,有越來越多的日本人躊躇滿志地前往中國赴任工作。
但遺憾的是,在多數情況下日本上司的這些話並不能得到中國員工的迴響。雖然他們多少會附和外國上司在台上滔滔不絕的說教,但不會在心底里產生共鳴。這倒不是中國員工悟性遲鈍,也不是他們缺乏工作熱情,關鍵在於“人應該怎樣活著”的“市場觀念”不同而已。

將自己待價而沽

 做過股票交易的人都知道,股票交易(Trade)中必須牢記自己所持的股票是處在高價位還是低價位。高價位股票股價上漲的可能性小,因此不能貪心,應趁好拋出,落袋為安。
中國員工當認為自己在公司中站穩了腳跟以後(自己在市場上的價格提升了),就會(在評估了利害關係後)開始考慮跳槽到更有發展前景的其它公司去謀職。換個說法,他要拋出高價位的股票,將資金投向股價上升空間更大的其它股票了。中國人就是如此熱衷於“Trade式思維”來謀劃自己人生的。
對於赴海外任職的日本人來說,“公司理念”、“社會意義”、“幹有意義的事”,這在某種意義上比金錢還重要。他們認為,無論是公司或個人,即使遭遇到艱難困苦也要挺過去,堅持努力追求既定的目標,假以時日,歷練專長,終究會在競爭中取勝的。這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他們自己曾經獲得成功的體會。
但是中國員工卻將公司理念和經營方針之類視作提升自身價值的工具,一旦情況發生變化,當然要改變主意了。當公司的理念有助於提升自己的價值,對自己有吸引力的時候,他也會學習個一二;但當他認為自身價值的上升曲線快要達到頂峰時,就會轉換方向,尋找更為實用的理念了。跳槽到出高價僱用自己的公司,認同它們的理念,這是很自然不過的。不這樣,如何能跟上瞬息萬變的世界呢。不趁高價賣出,豈不坐失良機!

中国社会的“行为定势”

這種想法和行為,對精心於本業、慣於“Industry式思維”的日本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他們無法在中國推行自己堅信,並且得以實現的“企業宗旨”和“人生準則”,其苦惱可想而知。從辦實業的角度看,這種理想實現不了,日本企業很難在中國發揮自身俱有的競爭優勢。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將不成功的原因歸咎於對方,抱怨說“中國人嘛,就是……”,否則的話情況會變得更糟。這是因為你抱怨的並不是你眼前那個中國人員工的個人素質問題。中國社會整體上有“到什麼山上砍什麼柴”這樣一種“行情觀”。我們遇到的是社會整體行為的“定勢”問題。一個成年人要改變從小養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是很難的,即使能改變,那也得花上以五年或十年計的長時間才行。
應對這個問題的方法大致只有兩個。一個是沿襲“Trade式思維”,從“人是流動著的”觀點出發構築相應的機制。其中有兩個關鍵。一、在公司內部花力氣留住那些“股票上漲了的”員工,分配他們做有吸引力的工作,持續提高他們的待遇,斷了他們跳槽的念頭;二、建立“短平快”的新進員工培訓制度。已經有不少公司採取了這些措施,想必這樣堅持下去必定會出效果。只是與日本國內“分配年輕員工做低級活,拿低工資”的製度相比,成本要高一些。但是讓能力強的中國員工享受遠高於日本上司的待遇,這是理所當然的。
另一個是發掘、錄用中國社會內具有“Industry式思維”的人才。這做起來很不容易,但並非不可能。雖然無法知道確切的比率,但中國人群中肯定存在著具有“Industry式思維”的人才。假設十個人中有一個,那我們花十倍於其它公司的錄用經費和人力,提高面試發現人才的技巧,對十倍於以往人數的應聘者進行甄別,改革人事制度,建立長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只要持續努力,一定會有成效。這從各日資企業以往努力奮鬥的結果可以得到印證。

關心日本人的“匠人脾氣”

 無論哪種方法,實行起來都不容易,但是只有這兩個方法可供選擇。談到這裡,說的都是有關中國人和日本人的不同之處,其實在中國國內也有與這相同的差別。中國的經營管理人員也有同樣的傷腦筋問題。
中國現在正面臨著工業生產競爭乏力的深刻問題,如何生產出附加值高的產品正成為高度關注的課題。在信息流通量呈爆發性增長的智能手機時代,流通業和服務性行業面對眼光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和網上購物消費的現實,已無法指望將商品擺放出去就可以賣掉了。很明顯,無論哪個行業,如果不是在數量和價格上取勝,而想在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與品質上取勝的話,那是需要一定長時間的經驗積累的。這倒不是說生意做久了就行了。一個企業或一個人,如果沒有對本行業及其產品的相應知識和經驗,那是無法在短期內生產出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的。
這方面,現在中國的經營管理人員已經表現出了對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僱用管理制度、植根於該制度基底的“Industry式思維”和不以金錢掛帥的“匠人脾氣”的強烈關注。與前述日本人總經理不同,有心的中國經營管理人員煩惱的是難解的“Industry式思維”和行動。
雖然中國社會中“Trade式思維”的根基很深,但是已經有不少的人開始認識到,人人投機炒股炒房、追求高薪跳槽、來回改行做買賣,這種“單向式Trade思維”是有極限的。說誇張些,中國經過三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成熟度,這使得中國人開始有了可以與日本人站在同一平台上抒發議論的環境條件。沉迷於“Trade式思維”的中國人和拘泥於“Industry式思維”的日本人是該邁向新階段的時候了。

参考文献: ビジネス情報サイト WISDOM(NEC)

Follow me!

takebe

Share
Published by
takebe

近期文章

日本的名醫

一個人生病以後去醫院看病,最理…

8か月 ago

中国語聴解力練習

 Wǒ de dì yī f…

2年 ago

生活在日本 學說日本話

本文適合母語是漢語的人士自學生…

5年 ago

寶寶哭鬧了怎麼辦

為人父母以後有很多事要替寶寶操…

6年 ago

音樂無國界 美妙歌聲傳四海

19世紀美國音樂家約翰·龐德·…

6年 ago